自2008年3月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展开,全国各地的各种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也如火如荼。但是很多毕业生频繁办招聘会,却没有收获什么。
河北大学应届毕业生李爱军(音译)表示,他参加过每一次招聘会,但经常连几份简历都投不进去。而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的张文波为了有一线希望,不顾专业对不对,在上海投资,实际效果并不好。
大学生找工作不再是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495万大学毕业生中,仍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面对各种就业问题,有多少脑子没有大学生本身具备用人单位认可的专业能力那么实际。”顾因此建议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她认为,《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教育部门应该反思其一贯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大学,包括中小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从大学阶段培养一个人的良好素质已经太迟了。只有从小学开始,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顾小美告诉记者,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宁愿被企业剥削甚至白干,也要去企业工作。一方面,很难找到工作或者自己喜欢的工作。竞争对手多,很难进入企业。留下来的机会;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许多大学生为了学习实用的职业技能,使自己成为某一领域或行业的有用人才,增强竞争力,忍受着这段艰难的时光。
这是一个被动学习专业能力的过程。因为现在的教育体制忽视了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这个在校没上过的班,必须在社会的大班里补上,而且一定要补的快,否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专家,上海教育科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马树超研究员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边学边好、国家对职业教育缺乏重视的思想。现在很多人抱怨大学生就业观念有问题,有教育专家问为什么大学生不能当工人?但是如果几百万大学生失业了,那就不仅仅是思想问题了。以大学生当工人为例,大学生未必能当工人。为什么?其实即使思想教育成功了,还是有职业行为规范的问题。许多教育专家怀疑大学毕业生是否不如你进不了大学的人。绝对的说,其实是这样的。没有职业教育的行为准则,就不可能完成劳动者需要大量技术行为准则才能完成的工作。没有这样的专业技能,就算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接受做工人,又有多少企业会想要这样的工人!因此,近年来企业偏爱中专生和职高生甚于大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工资高但由于缺乏职业技能而不能有效完成工作的大学生中,以及有职业技能又能有效完成工作且工资相对较低的中专生、职高生中,企业当然选择后者。政策鼓励、政府压力和经济逐利相互竞争,逐利不可避免地占上风。诸如此类的例子可以发生在各种行业。推而广之,大学学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