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学研究所的数据,2010年,高校毕业生劳动力总量过剩,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短缺218万人,工业短缺1220万人,第三产业短缺325万人。“十一五”期间,中国计划每年增加劳动力总需求1800万人,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人,每年将有200万剩余劳动力。供需之间有差距。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将出现劳动力供大于求、大量闲置劳动力的局面。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祥权在他的著作《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速跟不上大学毕业生增速。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人口约2.7亿,大学近4000所。要达到这样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万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规模,中国也要办近万所大学。我国普通高校只有1000多所,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只有3000多所,高校的生源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第二,大学生的预期收入很难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相匹配。调查显示,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收入预期高估约40%,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的约10%。工资是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项毕业生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薪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你找工作的薪资底线”时,有近六成(56%)的人选择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可以接受月薪1000-1500元,两个成年人可以接受自己1500-2000元的薪资。第三,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在发达地区和高薪部门工作,愿意去不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国内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基层、中西部、低收入技术工种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是没有富余的!”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是一个相对现象。对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74.8%的人更喜欢在北京工作,只有2%的人更喜欢在中西部地区工作。这些毕业生的收入志向是每月2000到4000元,低于每月2000元。这说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找工作的可能性。北京某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博士的比例高达40.8%。同时,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没有签订合同就被录用了,他们很可能没有被纳入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以试用为借口不愿意签订合同;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不计入合同统计。
从这些数据来看,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是事实。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储备知识
发表评论